近日,《青年報》以《我幫老人爬樓梯》為題,整版從用戶-操作員-公司多角度多方面出發深入報道了展大爬樓機服務,以下是報道全文:
從業三四年,80后操作員吳家佳每天的工作就是幫助“懸空老人”爬樓。機械腿牢牢地卡住樓梯,帶著老人一級一級上樓,安全送達家中。
每一天,他都在各個小區的樓棟間穿梭。“感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吳家佳說。對于那些腿腳不便的老人而言,爬樓機成了他們通往外部世界的一座“橋”。因為,不可想象,沒有爬樓機的生活,歲月將是如何漫長又灰暗。
青年報首席記者 范彥萍
懸空老人
爬樓機是通向外界的“橋”
72歲的崔老伯是個“大塊頭”,三年半前突發中風,為了將190斤的老人抬下樓,救護車上的3位工作人員全都出動了,最后家屬也不得不加入“擔架隊”,手忙腳亂地將老人送上救護車。
中風后崔老伯半身癱瘓,他本以為此生再與下樓無緣。
住院期間,家人意外了解到徐匯有爬樓機上下樓服務,年滿60周歲的老人每次使用費是2元,便試著聯系了這項業務。從此,崔老伯每周都有三天時間可以下樓遛彎、就醫。
工作日上午9點半,吳家佳騎著載有爬樓機的助動車準時來到東安一村,在樓棟門口,崔老伯的鄰居見到他會格外熱情地打招呼:“小伙子又來啦。”
崔老伯的鄰居老張家在一樓,用不著爬樓機,但老張說,自己94歲的丈母娘不住徐匯區,她們那里還沒有爬樓機服務,每次下樓需要花錢找人抬,特別費勁。“年紀大了,摔傷、生病的幾率多,希望這項服務能多多普及。”
幾分鐘的工夫,爬樓機就輕松爬上了樓,接到了住在四樓的崔老伯。此時陽光燦爛,崔老伯的心情也格外地好,“真的多虧了爬樓機,也謝謝小吳每次來接我。否則我就曬不了太陽,沒辦法去做推拿了。”
崔老伯的太太馬阿姨患有脊髓空洞癥已有多年,病情嚴重的時候,她也會求助爬樓機。這臺冷冰冰的機器卻成了老夫妻倆無助時最大的助手。
約定時間快到了,騎上助動車,吳家佳一刻也不敢耽誤,火速趕到一公里外的第二戶人家。此時,家住東安三村的程秀清奶奶正在家中等待小吳的到來。
“小吳,你終于來了!”在臥室刷手機的程奶奶抬眼看了一眼吳家佳,熱情地打起了招呼。已經90歲的程奶奶染著棕紅色頭發,打扮時髦,性格開朗。程奶奶是一名文藝愛好者,即便邁入“銀發族”之列,仍熱衷各種文體活動。
小吳第一次見到程奶奶時,她遠沒有如今的陽光開朗。四年前老人不幸罹患乳腺癌,一年后中風后不能行走。“程奶奶相當于是我的首批客戶,起初看到她的時候覺得老人壓力重重,心情很壓抑,經常會和家人發脾氣。現在的她比剛開始的狀態好太多了。一方面,后續的康復治療,讓她的病情有所好轉。一開始癱坐在那里,現在還能站起來。另一方面有了爬樓機后能出門了,心情也隨之開朗起來。”
看到記者拍攝,程奶奶激動地從輪椅上站起來,“如果在舊社會我就完蛋了。我‘蹺腳’后也不能走路了。這個小囡非常好,有時候為了等我晚飯也不吃,我心里很感動的。我現在一周出門三次,到龍華醫院做康復,到外面曬太陽。以前很愛抱怨,現在方便很多,很開心。”
說著說著程奶奶的眼眶竟有些濕潤。
程奶奶的女婿張叔叔透露說,當時丈母娘發病后,只能靠兩個女婿攙扶她,將她背下去,背的過程很危險。后來通過街道才知道有這項服務,真的是解了燃眉之急。
操作員
每天工作連軸轉,但卻非常有意義
在東安三村里有個名為“上海市徐匯區爬樓機服務”的楓林街道驛站,里面有各種工具,有關于爬樓機的介紹,還有給爬樓機操作員小憩的地方。
自從轉行成為操作員,37歲的沈靖就進入了連軸轉模式。“工作雖苦,但卻很有意義,能切實幫到老人們。”再就業求職時,沈靖無意中在街道工作網上看到招募爬樓機操作員的消息,就報了名。
2021年9月份,在接受了兩周的培訓后,他正式成為一名操作員。同樣的動作做了無數遍,但真的上手將第一名老人挪到爬樓機上,內心還是有些忐忑。
從業2年來,他也曾碰到過不太“好說話”的老人,比如有的老人在約定的時間前到家了,希望操作員能馬上趕到協助上樓。但對于一名平均一天有20個單子的操作員來說,所有的時間都被排滿了,只能盡可能滿足一些老人特殊的時間需求。
時間協調難的問題,吳家佳也碰到過。但下樓不便的切身體會,于吳家佳而言更多是感同身受。他的父親在世時常年要做血透,母親膝蓋也不好,后來不得不將房子置換到一樓。“當年是一個朋友推薦我做這份工作的,我覺得蠻有意義的。以前上班挺無聊的,做的是后臺工作,現在每天能接觸不同的人,很充實。”
吳家佳服務的客戶中有百歲老人,節假日要出門和家人團聚,公司會特別標注這樣的特殊老人。在服務時,他會推得特別慢,小心翼翼地保護“老壽星”。
原本他晚上七點就可以下班,但有好幾次,他等到晚上八九點。原來,有的老人因外出就醫不會使用打車軟件打不到車,錯過了約定的時間。雖然嚴重超出了服務時間,吳家佳也會選擇了耐心等待。
“強烈呼吁更多人加入我們,操作員人數實在是太少了。訂單又是供不應求。”吳家佳表示,每當單子爆滿的時候,自己就感覺有點力不從心。“幾乎是天天爆滿。老人們的需求各種各樣,有的去吃飯、有的去就醫,不少看病的老人要求七點半出發,但我們同一個時間點只能接一兩位老人。難以想象其他病人是怎么下樓的。”
困境和出路
操作員難招,探索志愿者和兼職模式
記者聯系到了提供爬樓機服務的上海展大實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紀鐘琦。2011年,紀鐘琦和先生從德國回國后,看到爬樓機市場在上海還是空白。當年,聽聞加裝電梯的推進較為困難。就開始了這一領域的創業。后來爬樓機產品進入政府采購目錄。這十多年來,幫助了全市近70萬人次上下樓。
紀鐘琦介紹說,目前公司和8個區有服務協議,有些合作的區每次的服務費用是2元公益價,有的是以服務券的形式,有的則免費。其余的區也可以提供服務,根據需求、時長、距離等收費。“我們是通過全市統籌安排服務的。老人及家屬需要通過熱線電話預約。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竭盡全力滿足客戶的服務需求。”
創業多年,紀鐘琦透露說,物色合適的操作員人選的確是難題。“我們曾參加過街道組織的招聘會,但收到的簡歷寥寥,經過培訓后能留下來的更少了。”
她表示,正在探索招募志愿者和兼職人員的模式。“這些志愿者和兼職人員可能是剛退休不久的活力老人,也許是失業在家的年輕人。”
這種爬樓機安全嗎?能進一步迭代嗎?紀鐘琦表示,設備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目前使用的設備已經是非常好了,接受了考驗,性能很好,也十分耐用。“我們要求每天巡檢設備,組長要督導抽查。”
本文網址:http://www.05fz.net.cn:443/MediaReport/253.html